第 1 章 概率思维
Contents
第 1 章 概率思维¶
Tip
归根到底,概率论不过是把常识化作计算而已。 ——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
本章将学习贝叶斯统计中的核心概念以及一些用于贝叶斯分析的基本工具。大部分内容都是理论介绍,其中会涉及一些 Python
代码,绝大多数概念会在本书其余章节中反复提到。尽管本章有点偏理论,可能会让你感到不安,但这会让你在后面应用贝叶斯统计方法解决问题时更轻松一些。
本章包含以下主题:
统计模型
概率及不确定性
贝叶斯理论与统计推断
单参数推断以及经典抛硬币问题
如何选择先验
如何沟通贝叶斯分析的结果
1.1 统计、模型与本书途径¶
统计学主要是收集、组织、分析并解释数据,因此,统计学基础知识对数据分析至关重要。数据分析主要使用两种统计方法:
探索性数据分析(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 ) :利用一些数据汇总信息辅助分析的统计方法,主要包括可视化图表、统计数据汇总两种手段。常见统计数据汇总信息有均值、众数、标准差等,此类信息也被称为描述性统计;常见可视化手段包括直方图、散点图等。
Note
假设我们已经有了数据集,通常做法是先探索并可视化,进而能对数据有直观的认识。可通过两步完成探索式数据分析过程:描述性统计、数据可视化。其中:描述性统计指用一些指标或统计值来定量地总结或刻画数据,例如如何用均值、众数、标准差、四分位差等指标来描述数据。数据可视化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述数据,直方图、散点图等是常见表现形式。乍一看,探索式数据分析似乎是复杂分析前做的准备工作而不是真正的分析,但它却在理解、解释、检查、总结及交流贝叶斯分析结果过程中非常有用。
推断统计( Inferential Statistics ) :指在当前数据之外做出陈述的统计方法。人们可能想要了解一些特定现象,或者想要对未来(尚未观测到的)数据点做出预测,或者需要对同一观测在几种相互矛盾的解释中做出决策。推断统计提供一套分丰富的方法和工具,帮助我们回答上述类型的问题。
Note
有时画画图、对数据做些简单计算就够了。但另外一些时候,希望从数据中挖掘出更一般性的结论。例如:人们可能希望了解数据是怎么生成的,也可能想对未来还未观测到的数据做出预测,又或者是希望从多个对观测值的解释中找出最合理的一个,这些正是统计推断所做的事情。统计推断模型分许多种,但依赖的是概率模型,许多科学研究也都基于模型,大脑不过是对现实进行建模的一台机器。
本书的重点是:如何执行贝叶斯推断统计,然后使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来总结、解释、检查和交换贝叶斯推断结果。
大多数统计学课程是作为“食谱集合”来讲授的。大致情形是这样:去 “统计” 食品屋,拿出并打开一个罐头,加些 “数据” 来品尝,搅拌直到你获得一致的 \(p\) 值,最好在 0.05
以下。此类课程主要目标是教你如何挑选罐头,而我不喜欢这种方法。
本书采取了一种不同方法:同样还将学习一些食谱,但不是速食罐头,而是自制食品;我们将学习如何混合适合不同美食场景的新鲜食材,以便让你理解和应用超出本书示例的大量概念。
采取这种方法是可能的,有两个原因:
本体论层面: 统计学是在概率论数学框架下一种统一的建模形式。使用概率方法为不同方法提供了一个统一视图,统计方法和机器学习方法在概率视角下看起来更相似。
技术层面: 像
PyMC3
这样的现代软件,允许实践者以相对简单的方式定义和求解模型。而就在几年前,许多模型还无法求解,或需要非常高的数学和技术复杂度。
(1)与数据共舞¶
数据是统计学和数据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的主要来源包括:实验、计算机模拟、调查和实地观测等。如果我们是负责产生或收集数据的人,首先应当仔细考虑想要回答的问题和将使用的方法,然后才着手获取数据。事实上,有完整的统计学分支来应对数据收集工作,即所谓实验设计。在数据泛滥的时代,人们有时会忘记,收集数据并不总是便宜的。例如:虽然大型强子对撞机确实每天产生数百太字节,但它的建造需要多年体力和脑力劳动。
一般可以认为数据生成的过程是随机的,因为存在本体论、技术和/或认知上的不确定性。即系统本质上是随机的,存在噪声或者存在限制高精度测量的技术问题,和/或存在一些隐私限制。鉴于此,人们需要在模型的上下文对数据做出解释,包括心理模型和形式模型。数据不会说话,而是通过模型说话。
本书将假设已经收集了数据,而且数据干净整洁,以便将注意力集中在主题上。但需要强调,虽然本书没有介绍此方面的技能,但读者应当自行学习和练习,以便成功获取和使用数据。
分析数据时的一项非常有用的技能是懂得如何用编程语言(如 Python
)编写代码。考虑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数据混乱的世界,处理数据通常是必要的,而编程有助于完成该任务。即使您的数据非常干净整洁,编程仍然非常有用,因为现代贝叶斯统计主要是通过 Python
或 R 等编程语言完成。
如果想了解如何使用 Python
清洗和操作数据,推荐您阅读 杰克·范德普拉斯
的《 Python 数据科学手册
》。
(2)贝叶斯建模¶
模型是对给定系统或流程的简化描述。这些描述被故意设计成只捕获系统中最相关的方面,而不是解释每个细节。这就是为什么更复杂模型并不总是更好的原因。存在许多不同类型的模型,本书中将仅介绍贝叶斯模型。可以使用三个步骤总结贝叶斯建模过程:
(1)设计模型: 给定一些数据以及关于数据生成的假设,通过组合以概率分布为主要内容的模块来设计一个模型。模型是粗略近似的,但通常能够满足需要。
(2)拟合模型: 利用贝叶斯理论将数据和模型结合起来,根据数据和假设推导出逻辑结论,人们称之为经数据拟合后的模型。
(3)诊断模型: 根据多种标准(包括真实数据和领域专业知识),判断模型拟合的是否合理。
当然,你会发现实际建模过程并非严格按照该顺序进行,有时可能会跳到其中任何一步,原因可能是程序编写错误,也可能是对模型有了新的改进,又或者是需要增加更多数据。
贝叶斯模型是基于概率构建的,因此也称概率模型。为什么基于概率呢?因为概率能够很好地描述数据中的不确定性,并让我们在满是岔路的花园里不至于迷路。
1.2 概率论¶
本节不想总结概率论知识体系,只介绍几个对理解贝叶斯方法非常重要的一般性概念。在本书后面部分,将根据需要适度扩展或引入与概率相关的一些概念。要详细学习概率论,建议阅读专门的书籍。推荐 约瑟夫·K·布利茨坦(Joseph K Blitzstein)
和 杰西卡·黄 (Jessica Hwang)
写的《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另一本是 渡部住夫
的《Mathematical Theory of Bayesian Statistics
》,后者比前者更注重贝叶斯,数学方面也更重。
1.2.1 解释概率¶
虽然概率论是成熟且久负盛名的数学分支,但对概率的解释不止一种。从贝叶斯角度看,概率是一种量化命题不确定性水平的度量。根据该定义,询问火星上有生命的概率、电子质量为 \(9.1 \times 10^{-31}\) 千克的概率或布宜诺斯艾利斯 1816 年 7 月 9 日为晴天的概率是完全有效和自然的。注意,火星上存在或不存在生命,原本是一个结果为 是
或 否
的二元问题。但考虑到不能完全确定这一事实,明智做法是找出火星上有生命的可能性有多大。
由于概率的贝叶斯定义与人类认知心理状态有关,所以也被称为概率的主观定义。但任何有科学头脑的人都不会仅仅用自己的想法来回答概率问题,而是会使用所有有关火星的地球物理数据、有关生命必备条件的生化知识等来推断出答案。因此,贝叶斯统计和人们拥有的任何其他成熟科学方法一样都既是主观又是客观的。
如果没有关于一个问题的任何信息,那么所有可能事件具有相同的可能性,这形式上等同于为每个可能的事件分配相同概率。 在没有信息的情况下,不确定性是最大的。 相反,如果知道某些事件更有可能发生,那么可以通过给其分配更高概率(或给其他事件分配更少的概率)来形式化表示。此外,用统计语言谈论事件时,通常并不局限于可能发生的事情,例如:小行星撞向地球或姑姑 60 岁的生日派对。事件是一个可以接受任何可能值(或值的集合)的变量,例如:30 岁以上的事件,或去年在世界各地售出的自行车数量。
Note
参考概率论中有关样本空间、样本点和事件的定义。样本所有可能的值构成样本空间,其中每一个可能的值为样本点,若干样本点的集合构成事件。
概率的概念还与逻辑学有关。
在亚里士多德或古典逻辑中,只有取值为真或假的语句。在概率贝叶斯定义下,确定性只是一个特例:真陈述的概率为 1,假陈述的概率为 0。只有在有确凿数据表明某些东西正在生长、繁殖和其他生物相关活动后,才会将火星生命概率定为 1。然而,将概率指定为 0 更难,因为几乎总是可以认为:由于实验或观测的问题,导致了得出火星上没有生命该可能错误的结论。
与此相关的是克伦威尔规则,该规则指出:应保留使用先验概率 0 或 1 来处理逻辑上正确或错误的陈述。有趣的是,理查德·考克斯(Richard Cox)
在数学上证明,如果想要将逻辑扩展到包含不确定性,必须使用概率理论。贝叶斯定理只是概率规则的一个逻辑推论。因此,贝叶斯统计的另一种思维方式是在处理不确定性时将其作为逻辑的延伸,当然这与贬义意义上的 “主观推断” 无关。
综上所述,用概率来模拟不确定性并不一定与自然界是“确定性”还是“随机性”的争论有关,也不一定与主观个人信念有关。这是一种纯粹用来建模不确定性的方法论。我们认识到大多数现象很难理解,因为通常不得不处理不完整和(或)有噪声的数据,而本质上人类会受到大脑限制。因此,使用了一种明确考虑不确定性的建模方法。
1.2.2 定义概率¶
概率值介于 [0,1] 之间,其计算遵循一些法则,其中之一是乘法法则:
上式的读法是:\(A\) 和 \(B\) 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 \(B\) 发生的概率乘以在 \(B\) 发生条件下 \(A\) 也发生的概率。其中,\(p(A,B)\) 表示 \(A\) 和 \(B\) 的联合概率,指 \(A\) 和 \(B\) 同时发生的概率; \(p(A|B)\) 表示条件概率 ,指在知识(或证据、事件) \(B\) 支持下,\(A\) 发生的概率。二者的现实意义不同,例如:“路面是湿的” 与 “下雨时路面是湿的” 两个事件的概率截然不同,后者是典型的条件概率。
条件概率 \(p(A|B)\) 可能比原概率 \(p(A)\) 高,也可能低或者相等。从贝叶斯角度,条件概率可以做如下理解:
如果事件 \(B\) 并不能提供任何关于事件 \(A\) 的信息,那么 \(p(A|B)=p(A)\) ,即暗示 \(A\) 和 \(B\) 是相互独立的。
如果事件 \(B\) 能够给出有关事件 \(A\) 的信息,那么根据信息不同,事件 \(A\) 可能发生的概率会变得更高或更低。
以公平六边形骰子为例,如果我们掷骰子,得到数字 3 的可能性有多大?将是六分之一,因为六个数字中的每一个都有相同机会;假设已经知道点数是奇数,得到数字 3 的概率又是多少?是三分之一,因为唯一可能的奇数数字是 \(\{1,3,5\}\) ,每个数字都有相同几率;如果知道出现的是偶数,得到数字 3 的可能性又是多少呢?是零,因为如果一旦知道数字是偶数,那么可能的数字就是 \(\{2,4,6\}\) ,因此得到 3 是不可能的。
上例表明,通过观测数据的条件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变事件发生的概率,即事件的不确定性。条件概率是统计学的核心,不管你的问题是掷骰子还是制造自动驾驶汽车。
(1)概率分布¶
概率分布是一个数学对象,用来描述不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这在概率编程语言中表现得很明显)。通常事件以某种方式被限制在一组可能的事件中,例如:骰子的 \(\{1,2,3,4,5,6\}\) 。统计学中一个常见且有用的概念是:数据是从某个具有未知参数的真实概率分布中生成的,而推断是从符合真实概率分布的样本中找出这些参数值的过程。一般来说,我们无法获得真实的概率分布,因此必须想办法以某种方式创建一个具有近似分布的模型,而概率模型则是通过合理组合概率分布来建立的。
Note
请注意,一般来说不能确定一个模型是否正确,因为理论上所有模型都是错误的,我们能够做的是严谨地 评估和批判模型 ,以便获得信心并说服他人相信模型适用于想要探索或解决的问题。
如果一个变量 \(X\) 可以用概率分布来描述,即可以称之为随机变量 \(X\) 。一般来说,使用大写字母表示变量,用小写字母表示该变量的一个实例,用正常体表示一个标量,而用粗体表示一个向量。
例如:
使用大写字母(如: \(X\)) 来表示一个随机的标量,使用大写字母粗体(如 \(\mathbf{X}\) )来表示一个随机的向量;用小写 \(x\) 表示随机变量的一个实例(样本、取值),使用小写粗体 \(\mathbf{x}\) 表示随机向量的一个实例(取值)。
使用希腊字母(如:\(\alpha, \beta,\gamma\) 等)表示模型参数,在贝叶斯框架下,模型参数被视为随机变量,因此用小写的 \(\alpha, \beta,\gamma\) 表示标量形式的模型参数,而用粗体 \(\boldsymbol{\alpha, \beta,\gamma}\) 表示向量形式的参数。
此外,统计学中习惯于用大写的 \(N\) 表示样本数量, 用小写的 \(p\) 表示随机向量的维度。
让我们看一个使用 Python
的示例:真实概率分布是均值 \(\mu=0\) 和方差 \(\sigma=1\) 的正态(或高斯)分布;这两个参数完全明确地定义了正态分布。使用 SciPy,可以通过编写 stats.Norm(μ,σ)
来定义随机变量,并且使用 rvs
(random variates 的缩写)方法生成一个实例(或样本) \(x\) 。而下面示例中,代码要求提供三个值: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scipy.stats as stats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seaborn as sns
import pymc3 as pm
import arviz as az
az.style.use('arviz-darkgrid')
μ = 0.
σ = 1.
X = stats.norm(μ, σ)
x = X.rvs(3)
---------------------------------------------------------------------------
NoSectionError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opt/hostedtoolcache/Python/3.8.12/x64/lib/python3.8/site-packages/theano/configparser.py:238, in TheanoConfigParser.fetch_val_for_key(self, key, delete_key)
237 try:
--> 238 return self._theano_cfg.get(section, option)
239 except InterpolationError:
File /opt/hostedtoolcache/Python/3.8.12/x64/lib/python3.8/configparser.py:781, in RawConfigParser.get(self, section, option, raw, vars, fallback)
780 try:
--> 781 d = self._unify_values(section, vars)
782 except NoSectionError:
File /opt/hostedtoolcache/Python/3.8.12/x64/lib/python3.8/configparser.py:1149, in RawConfigParser._unify_values(self, section, vars)
1148 if section != self.default_section:
-> 1149 raise NoSectionError(section) from None
1150 # Update with the entry specific variables
NoSectionError: No section: 'blas'
During handling of the above exception, another exception occurred:
KeyError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opt/hostedtoolcache/Python/3.8.12/x64/lib/python3.8/site-packages/theano/configparser.py:354, in ConfigParam.__get__(self, cls, type_, delete_key)
353 try:
--> 354 val_str = cls.fetch_val_for_key(self.name, delete_key=delete_key)
355 self.is_default = False
File /opt/hostedtoolcache/Python/3.8.12/x64/lib/python3.8/site-packages/theano/configparser.py:242, in TheanoConfigParser.fetch_val_for_key(self, key, delete_key)
241 except (NoOptionError, NoSectionError):
--> 242 raise KeyError(key)
KeyError: 'blas__ldflags'
During handling of the above exception, another exception occurred:
AttributeError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Input In [1], in <cell line: 6>()
4 import pandas as pd
5 import seaborn as sns
----> 6 import pymc3 as pm
7 import arviz as az
9 az.style.use('arviz-darkgrid')
File /opt/hostedtoolcache/Python/3.8.12/x64/lib/python3.8/site-packages/pymc3/__init__.py:23, in <module>
20 import platform
22 import semver
---> 23 import theano
25 _log = logging.getLogger("pymc3")
27 if not logging.root.handlers:
File /opt/hostedtoolcache/Python/3.8.12/x64/lib/python3.8/site-packages/theano/__init__.py:83, in <module>
75 # This is the api version for ops that generate C code. External ops
76 # might need manual changes if this number goes up. An undefined
77 # __api_version__ can be understood to mean api version 0.
78 #
79 # This number is not tied to the release version and should change
80 # very rarely.
81 __api_version__ = 1
---> 83 from theano import scalar, tensor
84 from theano.compile import (
85 In,
86 Mode,
(...)
93 shared,
94 )
95 from theano.compile.function import function, function_dump
File /opt/hostedtoolcache/Python/3.8.12/x64/lib/python3.8/site-packages/theano/tensor/__init__.py:20, in <module>
9 from theano.compile import SpecifyShape, specify_shape
10 from theano.gradient import (
11 Lop,
12 Rop,
(...)
18 verify_grad,
19 )
---> 20 from theano.tensor import nnet # used for softmax, sigmoid, etc.
21 from theano.tensor import sharedvar # adds shared-variable constructors
22 from theano.tensor import (
23 blas,
24 blas_c,
(...)
29 xlogx,
30 )
File /opt/hostedtoolcache/Python/3.8.12/x64/lib/python3.8/site-packages/theano/tensor/nnet/__init__.py:3, in <module>
1 import warnings
----> 3 from . import opt
4 from .abstract_conv import conv2d as abstract_conv2d
5 from .abstract_conv import conv2d_grad_wrt_inputs, conv3d, separable_conv2d
File /opt/hostedtoolcache/Python/3.8.12/x64/lib/python3.8/site-packages/theano/tensor/nnet/opt.py:32, in <module>
24 from theano.tensor.nnet.blocksparse import (
25 SparseBlockGemv,
26 SparseBlockOuter,
27 sparse_block_gemv_inplace,
28 sparse_block_outer_inplace,
29 )
31 # Cpu implementation
---> 32 from theano.tensor.nnet.conv import ConvOp, conv2d
33 from theano.tensor.nnet.corr import CorrMM, CorrMM_gradInputs, CorrMM_gradWeights
34 from theano.tensor.nnet.corr3d import Corr3dMM, Corr3dMMGradInputs, Corr3dMMGradWeights
File /opt/hostedtoolcache/Python/3.8.12/x64/lib/python3.8/site-packages/theano/tensor/nnet/conv.py:20, in <module>
18 from theano.graph.basic import Apply
19 from theano.graph.op import OpenMPOp
---> 20 from theano.tensor import blas
21 from theano.tensor.basic import (
22 NotScalarConstantError,
23 as_tensor_variable,
24 get_scalar_constant_value,
25 patternbroadcast,
26 )
27 from theano.tensor.nnet.abstract_conv import get_conv_output_shape, get_conv_shape_1axis
File /opt/hostedtoolcache/Python/3.8.12/x64/lib/python3.8/site-packages/theano/tensor/blas.py:163, in <module>
161 from theano.scalar import bool as bool_t
162 from theano.tensor import basic as tt
--> 163 from theano.tensor.blas_headers import blas_header_text, blas_header_version
164 from theano.tensor.opt import in2out, local_dimshuffle_lift
165 from theano.tensor.type import values_eq_approx_remove_inf_nan
File /opt/hostedtoolcache/Python/3.8.12/x64/lib/python3.8/site-packages/theano/tensor/blas_headers.py:1016, in <module>
997 header += textwrap.dedent(
998 """\
999 static float sdot_(int* Nx, float* x, int* Sx, float* y, int* Sy)
(...)
1010 """
1011 )
1013 return header + blas_code
-> 1016 if not config.blas__ldflags:
1017 _logger.warning("Using NumPy C-API based implementation for BLAS functions.")
1020 def mkl_threads_text():
File /opt/hostedtoolcache/Python/3.8.12/x64/lib/python3.8/site-packages/theano/configparser.py:358, in ConfigParam.__get__(self, cls, type_, delete_key)
356 except KeyError:
357 if callable(self.default):
--> 358 val_str = self.default()
359 else:
360 val_str = self.default
File /opt/hostedtoolcache/Python/3.8.12/x64/lib/python3.8/site-packages/theano/link/c/cmodule.py:2621, in default_blas_ldflags()
2617 try:
2618 if hasattr(numpy.distutils, "__config__") and numpy.distutils.__config__:
2619 # If the old private interface is available use it as it
2620 # don't print information to the user.
-> 2621 blas_info = numpy.distutils.__config__.blas_opt_info
2622 else:
2623 # We do this import only here, as in some setup, if we
2624 # just import theano and exit, with the import at global
(...)
2630 # This happen with Python 2.7.3 |EPD 7.3-1 and numpy 1.8.1
2631 # isort: off
2632 import numpy.distutils.system_info # noqa
AttributeError: module 'numpy.distutils.__config__' has no attribute 'blas_opt_info'
您会注意到,每次执行此代码(统计术语为:做一次试验)时,\(x\) 将获得不同随机结果。同时还需注意,一旦知道了概率分布的参数值,则每个可选值的概率就是已知的,随机发生的是每次试验中获得的确切值。
Tip
关于随机的含义,一个常见误解是:可以从随机变量中得到任何可能的值,或潜意识里面认为所有值都是等可能的。而事实上随机变量应当遵循一定可能值域范围上的概率分布(离散)或概率密度(连续),而且每个可能值的概率通常不一样,因此某些值可能永远抽不到或者很少概率会被抽到,而某些值则被抽到的概率很多大。以高斯(正态)分布为例,均值附近的点被抽中的概率显然要远远大于距其 \(2σ\) 处的点。
随机变量的可选值及其概率是由概率分布严格控制的,随机性只是因为人们无法预测在每次具体试验中会得到的哪个确切值。因此,每次执行前面的代码,都会得到三个不同数字,但如果重复该代码数千次,将能够经验性(即通过历史试验数据)地检查 \(\mu\) 的平均值是否在零附近,以及 95% 的样本值是否在 [-1.96,+1.96] 范围内。当然如果研究正态分布的数学性质,我们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统计学中表示随机变量呈正态分布的表达形式为(参数为 \(\mu,\sigma\) ):
在本书中,当看到波浪号“ \(\sim\) ”符号时,读为:\(x\) 服从 “某某” 分布。
在很多文献中,也会用方差而不是标准差来表示正态分布,记作 \(\mathcal{N}(\mu,\sigma^2)\) 。本书中约定,使用标准差来做正态分布的参数。一是因为其更容易解释,二是因为 PyMC3
采用了这种表示方法。
在本书后面将遇到很多概率分布;每次出现一个概率分布,都会花一些时间来介绍它。首先从正态分布开始,因为它是最终的一种概率分布。
如果变量值能够由以下表达式规定,则变量服从高斯分布:
上式是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读者们不需要记住公式,此处只想展示给大家看,以便知道数字的由来。正如已经提到的,\(\mu\) 和 \(\sigma\) 是该分布的参数,通过指定这些参数值,就可以定义分布;可以从表达式 1.3 中看到这一点,因为其他项都是常量。\(\mu\) 可以取任何实值( 即 \(\mu \in \mathbb{R}\) ),并指定了该分布的平均值 (由于正态分布呈对称形态,所以同时指定了中位数或众数)。\(\sigma\) 是标准差,只能为正数,表示概率分布的散布情况,值越大分布越分散。由于 \(\mu\) 和 \(\sigma\) 有无限多个可能组合,所以存在无限多个高斯分布的实例,并且所有实例都属于高斯族。
数学公式简明扼要并且不存在二义性。但第一次遇到它会让人害怕,特别是对数学不太感兴趣的人;打破僵局的一个好方法是使用 Python
来探索它们:
mu_params = [-1, 0, 1]
sd_params = [0.5, 1, 1.5]
x = np.linspace(-7, 7, 200)
_, ax = plt.subplots(len(mu_params), len(sd_params), sharex=True,
sharey=True,
figsize=(9, 7), constrained_layout=True)
for i in range(3):
for j in range(3):
mu = mu_params[i]
sd = sd_params[j]
y = stats.norm(mu, sd).pdf(x)
ax[i,j].plot(x, y)
ax[i,j].plot([], label="μ = {:3.2f}\nσ = {:3.2f}".format(mu,
sd), alpha=0)
ax[i,j].legend(loc=1)
ax[2,1].set_xlabel('x')
ax[1,0].set_ylabel('p(x)', rotation=0, labelpad=20)
ax[1,0].set_yticks([])
前面大部分代码用于绘图,概率部分由 y=stats.norm(u,sd).pdf(X)
执行。在给定一组 \(x\) 值的 \(mu\) 和 \(sd\) 参数的情况下,通过这条线,可以评估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前面的代码生成图 1.1。在每个子图中都有一条蓝色曲线,表示具有特定参数的高斯分布,相应参数包含在每个子图的图例中:
图1.1 不同参数下的正态分布。
随机变量有两种类型:连续型和离散型。连续变量可以取某个区间中的任何值(可以用 Python
的浮点数来表示),而离散变量只能取某些值(可以用 Python
的整数来表示)。正态分布是一种典型的连续变量分布。
请注意,前图中 ytick
被省略了;这是故意为之,而不是 bug
。省略的原因是,这些值不会添加太多相关信息,但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解释一下:\(y\) 轴上的实际数字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相对值。如果从 \(x\) 中取两个值,比方说 \(x_i\) 和 \(x_j\) ,并且有 \(p(x_i)=2p(x_j)\) (在曲线图中高出两倍),你可以确切地说,\(x_i\) 取值的概率是\(x_j\) 概率的两倍。在处理连续分布时,最棘手的是 \(y\) 轴上的值不是概率,而是概率密度。为得到一个合适的概率,你必须在给定区间内积分。也就是说,必须计算该区间曲线下方的面积。虽然概率不能大于 1,但概率密度可以,不过概率密度曲线下的总面积限制为 1。不管怎么说,从数学角度理解概率和概率密度之间的差异是至关重要的。
(2)独立同分布变量( I.I.D. )¶
许多模型假设不同随机变量的取值抽取自同一概率分布,只不过这些取值之间彼此独立。此情况通常被称为独立同分布(简称 i.i.d. )变量。常见的 i.i.d. 情况是假设不同样本点之间相互独立。
相互独立在数学记数法上可表示为 \(p(x,y)=p(x)p(y)\) ,即对于 \(x\) 和 \(y\) 的每个值,两个变量是独立的。
非 i.i.d. 的常见案例是时间序列,其中随机变量间的时间依赖性是必须要考虑的关键特征。例如,以下数据来自 http://cdiac.esd.ornl.gov 。该数据记录了从1959年到1997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水平。加载数据并绘制它得到:
data = np.genfromtxt('../data/mauna_loa_CO2.csv', delimiter=',')
plt.plot(data[:,0], data[:,1])
plt.xlabel('year')
plt.ylabel('$CO_2$ (ppmv)')
# plt.savefig('B11197_01_02.png', dpi=300)
图 1.2 不同季节和年份的二氧化碳浓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图中每个数据点为一个变量,对应当月测得的大气二氧化碳水平,可以很容易看出每个月的测量数据之间并不独立,数据点之间存在时间依赖性。事实上,图中呈现有两种趋势:一是季节性趋势(与植被的生长和衰退周期有关),另一种是全球趋势,表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
(3)贝叶斯定理¶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和词汇,接下来看看神奇的贝叶斯定理:
看起来稀松平常,跟小学课本里的公式差不多,不过这就是关于贝叶斯统计的全部。首先看看贝叶斯定理是怎么来的。
根据前面提到的概率论中的乘法准则,有以下式子:
也可以写为:
由于以上式子的左边相等,于是可以得到:
对上式调整下顺序,便得到了公式 1.4 的贝叶斯定理。
现在,看看该式的含义及重要性。首先,上式表明 \(p(\theta|y)\) 和 \(p(y|\theta)\) 不一定相等,日常分析中即使系统学习过统计学和概率论的人也很容易忽略这点。举个简单例子来说明为什么二者不一定相等:“有两条腿的动物就是人” 的概率和 “人有两条腿” 的概率显然不同。几乎所有人都有两条腿,但是有两条腿的动物很多不是人类,比如鸟类。
在贝叶斯定理中,如果将 \(\theta\) 理解为假设,将 \(y\) 理解为数据,那么贝叶斯定理告诉我们的就是:在给定数据的条件下如何计算假设成立的概率。
那么如何把假设融入贝叶斯定理中去呢?答案是概率分布。换句话说,此处假设是一种狭义上的假设,我们所做的实际上是寻找模型的参数(更准确地说是模型参数的概率分布)。
贝叶斯定理是贝叶斯统计的核心,正如将在第二章中看到的那样,使用 PyMC3
等工具进行概率编程使我们不必在每次构建贝叶斯模型时显式编写贝叶斯定理。尽管如此,知道各部分名称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后文中将不断引用这些名词。理解每个部分的含义也很重要,因为这将帮助我们概念化模型,所以定义:
\(p(\theta)\) :先验分布,简称先验(Prior);
\(p(y|\theta)\) :似然函数,简称似然(Likelihood);
\(p(\theta|y)\):后验分布,简称后验(Posterior);
\(p(y)\):边缘似然或证据(Marginal likelihood)。
先验分布反映的是在观测到数据之前我们对参数的了解,如果对参数一无所知,可以用一个不包含太多信息的分布(如均匀分布)来表示。由于引入了先验,频率主义学派会认为贝叶斯统计偏主观,但实际上先验仅仅是构建模型时的一些假设而已,其主观性跟似然相似。既然似然能够主观设计,为什么先验不行呢?
似然函数反映的是在给定参数条件下得到某组观测数据的可信度。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给定参数时,模型、参数和观测数据都是确定的,因此似然仅仅是一个输入为参数值,输出为可信度值的函数而已,并不是一个概率分布。
后验分布反映的是在给定数据和模型条件下我们对问题的全部认知,是贝叶斯分析(更新)的结果。需要注意,后验分布是一个概率分布,代表了在数据支撑下模型中所有参数的可能取值和概率。后验分布正比于先验分布和似然函数的乘积。
曾经有这么个笑话:贝叶斯学派就像是这样一类人,心里隐约期待着一匹马,偶然间瞥见了一头驴,结果坚信他看到的是一头骡子。当然,如果要刻意纠正该笑话的话,在先验和似然都比较含糊的情况下,我们会得到一个(模糊的)“骡子”的后验。不过,该笑话也讲出了一个真实道理:后验其实是对先验和似然的某种折中。
从概念上讲,后验可以看做是在观测到数据之后对先验的更新。事实上,某一次分析的后验,在收集到新数据之后,也可以视为下一次分析中的先验。这使得贝叶斯分析特别适合于序列化数据分析,比如:通过实时处理来自气象站和卫星的数据提前预警灾害,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 “在线机器学习” 方面的算法。
边缘似然(也称证据)是在模型参数取遍所有可能值的条件下,得到指定观测值的平均概率。正是基于这一点,边缘似然通常被视为模型选择时的基本度量。 不过本书大部分内容不涉及该概念,可以简单地视其为归一化系数。我们更关心参数的相对值而非绝对值。把证据这一项忽略掉之后,贝叶斯定理可以表示成如下正比形式:
理解其中每个概念可能需要时间和更多例子,本书也将围绕这些内容展开。
1.3 以单参数的贝叶斯推断为例¶
前面学习了几个重要概念,其中有两个是贝叶斯统计的核心概念,在此再重新强调下:
第一,概率是用来衡量我们对参数的不确定性的。
第二,贝叶斯定理是根据新数据正确更新这些概率的机制,有望减少不确定性。
接下来从简单例子入手,通过推断单个未知参数来学习如何进行贝叶斯统计。
(1)抛硬币问题¶
抛硬币是统计学中的经典问题,其描述如下:随机抛一枚硬币,重复一定次数,记录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根据数据回答诸如这枚硬币是否公平,以及更进一步这枚硬币有多不公平等问题。抛硬币是学习贝叶斯统计非常好的例子,一方面是因为几乎人人都熟悉抛硬币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因为该模型很简单,可以很容易计算并解决该问题。此外,许多真实问题都包含两个互斥的结果,例如 0 或 1、正或负、奇数或偶数、垃圾邮件或正常邮件、安全或不安全、健康或不健康等。因此,尽管我们讨论的是硬币,该模型也同样适用于前面这些问题。
为了用贝叶斯学派理论估计硬币的偏差,需要数据和一个概率模型。对于抛硬币问题,假设已试验了一定次数并且记录了正面朝上的次数,也就是说数据部分已具备,剩下就是模型部分了。考虑到这是第一个模型,我们会列出所有必要的数学公式,并且一步一步推导。下一章中,我们会重新回顾该问题,并借用 PyMC3
从数值上解决它(也就是说那部分不需要手动推导,而是利用 PyMC3
和计算机来完成)。
(2)贝叶斯框架¶
首先抽象出一个概念:“偏好”。我们称,如果一枚硬币总是正面朝上,那么其偏好为 1,反之,如果总是反面朝上,那么其偏好为 0,如果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各占一半,那么其偏好为 0.5。这里用参数 \(θ\) 来表示偏好,用 \(y\) 表示 \(N\) 次抛硬币实验中正面朝上的次数。
根据贝叶斯定理,需要指定先验 \(p(\theta)\) 和似然 \(p(y|\theta)\) 分别是什么。
(3)选择似然¶
假设多次抛硬币的结果之间相互没有影响,也就是说每次抛硬币都是独立的实验,同时假设结果只有两种可能: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基于该假设可以看出,二项分布是不错的似然候选:
二项分布是一个离散分布,表示给定某个参数值 \(\theta\) , \(N\) 次抛硬币实验中 \(y\) 次正面朝上的概率(或者更通俗地描述是,\(N\) 次实验中,\(y\) 次成功的概率)。
n_params = [1, 2, 4] # Number of trials
p_params = [0.25, 0.5, 0.75] # Probability of success
x = np.arange(0, max(n_params)+1)
f,ax = plt.subplots(len(n_params), len(p_params), sharex=True,
sharey=True,
figsize=(8, 7), constrained_layout=True)
for i in range(len(n_params)):
for j in range(len(p_params)):
n = n_params[i]
p = p_params[j]
y = stats.binom(n=n, p=p).pmf(x)
ax[i,j].vlines(x, 0, y, colors='C0', lw=5)
ax[i,j].set_ylim(0, 1)
ax[i,j].plot(0, 0, label="N = {:3.2f} \n θ ={:3.2f}".format(n,p), alpha=0)
ax[i,j].legend()
ax[2,1].set_xlabel('y')
ax[1,0].set_ylabel('p(y | θ, N)')
ax[0,0].set_xticks(x)
图 1.3 不同参数时的二项分布。 注意,此图仅为了向读者展示不同参数情况下二项分布的形状,并非为了展示似然函数。实际上,由于观测数据是确定的(即每个图中的 \(y\) 仅能选一个点),所以在给定参数的情况下,似然函数值也是确定的。
二项分布是似然的一个合理选择,直观上看,\(θ\) 可以看作抛一次硬币时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并且该过程发生了 \(y\) 次。类似地,可以把 \(1−θ\) 看作抛一次硬币时反面朝上的概率,并且该过程发生了 \(N−y\) 次。
假如知道了 \(θ\),就可以从二项分布得出硬币正面朝上的分布。如果不知道 \(θ\) 也别灰心,在贝叶斯统计中,当不知道某个参数的时候,就对其赋予一个先验。
(4)选择先验¶
此处选用贝叶斯统计中最常见的贝塔分布作为先验,其数学形式如下:
仔细观察上式可看出,除 \(\Gamma\) 部分之外,贝塔分布和二项分布看起来很像。 \(\Gamma\) 表示伽马函数。现在只需知道,用分数表示的第一项是一个标准化常量,用来保证该分布的积分为 1,此外,\(\alpha\) 和 \(\beta\) 两个参数用来控制分布形态。贝塔分布是到目前为止的第 3 个分布,利用下面的代码,可以深入了解其形态:
params = [0.5, 1, 2, 3]
x = np.linspace(0, 1, 100)
f, ax = plt.subplots(len(params), len(params), sharex=True,
sharey=True,
figsize=(8, 7), constrained_layout=True)
for i in range(4):
for j in range(4):
a = params[i]
b = params[j]
y = stats.beta(a, b).pdf(x)
ax[i,j].plot(x, y)
ax[i,j].plot(0, 0, label="α = {:2.1f}\nβ = {:2.1f}".format(a,
b), alpha=0)
ax[i,j].legend()
ax[1,0].set_yticks([])
ax[1,0].set_xticks([0, 0.5, 1])
f.text(0.5, 0.05, 'θ', ha='center')
f.text(0.07, 0.5, 'p(θ)', va='center', rotation=0)
图1.4 不同参数情况下的贝塔分布。
为什么要在模型中使用贝塔分布呢?
原因一: 贝塔分布的范围限制在 0 到 1 之间,符合我们对偏好参数的需要;
原因二: 贝塔分布具有通用性,从图中可以看出,其有多种可选择的形状,包括均匀分布、类高斯分布、U 型分布等。
原因三:贝塔分布是二项分布的共轭先验。 什么是共轭先验,又为什么选择共轭先验呢?对于贝叶斯定理,似然的共轭先验是指:将该先验与似然组合在一起后,得到的后验与先验分布具有相同的表达形式。简单说,就是用贝塔分布作为先验、二项分布作为似然时,通过数学推导可以得到一个表达形式与贝塔分布相同的后验。共轭先验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数学方式得到后验分布的封闭形式解,进而可以直接计算后验概率值。 但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后验分布非常复杂,能够给出共轭先验的场景非常少。因此,共轭先验的研究多活跃在 MCMC、变分等推断方法出现之前,是当时针对特殊问题解决后验概率推断问题的主要方法。
注意: 除贝塔分布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似然与共轭先验组合的情况,例如:高斯似然的共轭先验就是高斯分布。共轭确保了后验的数学可处理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贝叶斯统计学中常见的问题是很难或无法解析地计算得到后验分布。在MCMC、变分法等现代后验计算方法出现之前,共轭先验是贝叶斯统计的一项重大突破。不过从第二章概率编程开始,我们将主要介绍如何使用现代计算方法来解决贝叶斯问题。
(5)计算后验¶
首先回忆贝叶斯定理:后验正比于似然乘以先验。对于抛硬币问题,须将二项分布(似然)和贝塔分布(先验)相乘,得到分子项:
为简化表达,去掉所有不依赖的元素,可以写为:
重新整理之后得到:
注意,除了归一化项外,式( 1.13 )实际上与贝塔分布具有相同的表达形式,其中参数 \(\alpha_{\text {posterior }}=\alpha_{\text {prior }}+y\) ,参数 \(\beta_{\text {posterior}}=\beta_{\text {prior }}+N-y\) 。这就是共轭先验的好处,通过数学推导可以得到形式上相同的后验解析表达式。事实上,该模型的后验分布依然是一个贝塔分布:
(6)后验诊断¶
现在有了后验表达式,可以用 Python
对其计算并画出结果。下面代码中,其实只有一行是用来计算后验结果的,其余代码都是用来画图的:
plt.figure(figsize=(10, 8))
n_trials = [0, 1, 2, 3, 4, 8, 16, 32, 50, 150]
data = [0, 1, 1, 1, 1, 4, 6, 9, 13, 48]
theta_real = 0.35
beta_params = [(1, 1), (20, 20), (1, 4)]
dist = stats.beta
x = np.linspace(0, 1, 200)
for idx, N in enumerate(n_trials):
if idx == 0:
plt.subplot(4, 3, 2)
plt.xlabel('θ')
else:
plt.subplot(4, 3, idx+3)
plt.xticks([])
y = data[idx]
for (a_prior, b_prior) in beta_params:
p_theta_given_y = dist.pdf(x, a_prior + y, b_prior + N - y)
plt.fill_between(x, 0, p_theta_given_y, alpha=0.7)
plt.axvline(theta_real, ymax=0.3, color='k')
plt.plot(0, 0, label=f'{N:4d} trials\n{y:4d} heads', alpha=0)
plt.xlim(0, 1)
plt.ylim(0, 12)
plt.legend()
plt.yticks([])
plt.tight_layout()
图1.5 三种参数不同的贝塔先验,在不同观测值时的后验表现。 其中蓝色为均匀先验及其对应的后验,橙色为类高斯钟形先验及其对应的后验,绿色为下降曲线先验及其对应的后验。
在图 1.5 第一行中,实验次数为 0,此时曲线描绘的是先验分布,其中 3 条不同颜色的曲线分别表示一种先验。
蓝色曲线为均匀分布先验,其含义是:偏好的所有可能取值是等概率的。
绿色曲线与均匀分布有点类似,其含义是:偏好等于 0 的概率比其他值更大一些。
橙色曲线集中在中间值 0.5 附近,其含义是:硬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大致相同。
剩余子图描绘了后续实验得到观测数据后的后验分布,回想一下,后验可看做在给定数据之后更新了的先验。实验次数和正面朝上的次数分别标注在每个子图中。此外每个子图中在横轴 0.35 附近还有一个黑色的竖线,表示 \(θ\) 的真值。当然在真实情况下,我们并不知道该值,在此标识出来只是为了方便理解。
从该图中可以学到很多贝叶斯分析方面的知识:
贝叶斯分析的结果是一个分布而不是某个确切的值。该分布描述了根据给定数据和模型得到的不同确切值的可能性。
后验最可能的值是由后验分布的峰值决定的。由于不同模型的后验分布形态不同,特别是有些后验分布表现为多变量联合的多峰形态,此时情况会非常复杂。
后验分布随着证据(观测数据)增加而越来越聚集,对参数的确定性就越高。从信息论角度出发,概率分布形态上越分散,说明越不确定。观察图中第二行和第三行中间的后验分布图,尽管 \(1/2\) 和 \(4/8\) 在数值上都等于 \(0.5\) ,但从图中的表现来看,前者不确定性要大于后者,因为前者的后验分布更分散(宽)。究其原因应当是由于后者有更多数据来支撑推断,而这种直觉直观地在后验分布上得到了反映。
在观测数据足够多时,所有先验都将逐步趋近于相同的后验结果。极限情况下,如果有无限多数据,不论使用什么样的先验,最终都会得到相同后验。注意:此处无限多是指某种程度而非某个具体数量,也就是说,从实际使用角度,某些情况下无限多数据可以通过比较少量的数据近似。
不同后验的收敛趋同速度,主要取决于观测数据和所选择的模型(先验)。从图中可看出,蓝色和绿色的后验在经过 32 次实验后就很难看出区别了,而橙色曲线则一直到 150 次实验之后才与另外两个后验看起来比较接近。
按照每次试验逐步更新后验得到的结果,与一次性计算得到的结果相同。这一点从图中不太容易看出来。换句话说,可以对后验分 150 次做更新,每次更新增加一个新的观测点并将得到的后验作为下一次计算的先验,也可以在得到 150 次抛硬币的结果之后一次性计算出后验,这两种贝叶斯更新计算方式最终得到的结果完全一样。这个特点非常有意义,这意味着,当我们获得新数据时,能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更新估计,而这种情况在许多数据分析问题中都很常见。
(7)先验的影响以及选择¶
从前例可清楚地看出,先验可以影响推断。贝叶斯分析的新手或批评者通常对如何选择先验感到不适,因为他们不想让先验充当一个不让数据说话的审查员!这样的想法没有错,但必须记住,数据并不会真正说话,只有在模型(包括数学模型和心理模型,即主观性)的上下文中,数据才有意义。在科学史上,同样的数据导致人们对相同主题有不同思考的例子很多,即使你的观点建立在正式模型上,这种情况也可能发生。
有些人青睐于使用无信息先验(也称作均匀先验、模糊先验或发散先验)。此类先验对分析过程的影响最小。本书遵循 Gelman、McElreath 和 Kruschke 三人书中的建议,倾向于使用带有较弱信息量的先验。特别是在许多问题中,通常我们对参数可取的值都会或多或少有些了解(比如:参数只能是正数、参数大致的取值范围、参数值接近零、参数值大于/小于某个值等)。此时可以给模型加入一些微弱的先验信息而不必担心该先验会掩盖数据本身的信息。
由于此类先验会导致后验位于某一合理边界内,因此也被称作正则化先验。
当然,也可以使用带较多信息量的强先验。不过根据问题不同,有可能很容易或很难找到此类先验。例如:在本人工作的结构生物信息学领域中,人们会尽可能地利用先验信息,通过贝叶斯或者非贝叶斯方式来了解和预测蛋白质的结构。这么做具有合理性,因为我们是在数十年间,从上千次精心设计的实验中收集的数据,因而有大量可供参考的可信先验信息。如果你有可信的先验信息,没有理由不去使用它。试想下,如果汽车工程师每次设计新车时,都要重新发明内燃机、轮子乃至整个汽车,显然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虽然知道了先验有许多种,但缓解不了选择先验的焦虑。或许最好没有先验,这样事情就简单了。但不论是否基于贝叶斯,模型都在某种程度上都拥有先验,即使其先验并没有显式地表达出来。事实上,许多频率主义的成果可以看做是贝叶斯模型在一定条件下的特例(常见如均匀先验)。
如果仔细观察图 1.5 ,你会发现蓝色均匀先验对应的后验分布中,其峰值与频率主义分析中 \(θ\) 的期望值是相同的。这意味着贝叶斯主义的最大后验估计(MAP),在某种特定先验假设下,会得到和频率主义的最大似然估计( MLE )等价的结果:
请注意,此处 \(\hat \theta\) 是点估计而非后验分布。
由此看出,实际上我们很难完全避免先验。贝叶斯主义明确在分析中引入先验,其好处是能够得到体现不确定性的概率分布,而不只是最可能的某个确切值。
明确引入先验的另一个好处是:我们会得到更透明的、可解释性的模型。这意味着更容易评判、调试以及优化。构建模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可能只需几分钟,有时候则需要数年;有时候整个过程可能只有你自己参与,有时候则可能包含你不认识的人。而且模型的可复现性很重要,贝叶斯主义模型中开放的假设将有助于他人复现。
在特定分析任务中,如果对先验或者似然尚难以确定,则可以自由使用多个先验或者似然进行尝试。模型构建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就是质疑假设,而先验就是被质疑的对象之一。不同假设会得到不同的模型,科学家可以根据数据和专业领域知识,对多个模型进行比较以期得到相对而言最好的那个模型,本书第 5 章会深入讨论该话题。
先验是贝叶斯统计核心内容之一,如果在这里你感到疑惑,也不用太担心,因为在后面遇到新问题时,将会反复讨论它。要知道,人们在该问题上已经困惑了数十年并且相关的讨论一直在继续。
1.4 贝叶斯分析方法中的沟通交流¶
生成数据汇总并与他人沟通交流,是在完成一次贝叶斯分析后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统计和数据科学实践的核心。本节先简要讨论贝叶斯模型中的一些关键点。在后面的章节中,将继续看有关此重要问题的示例。
1.4.1 如何表示贝叶斯模型?¶
解决沟通交流问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准确表达你的模型。此处先介绍两种比较容易理解的方法: 数学表示法
和 Kruschke 图表示法
。
(1)数学表示法
数学表示法采用统计学中的一些概念和数学符号来表达概率模型。以下是表示一种简单概率模型的方式:
上式为抛硬币示例中使用到的模型。符号 ~
表示左边随机变量服从右边的分布形式,也就是说,这里 \(θ\) 服从于参数为 \(α\) 和 \(β\) 的贝塔分布,而 \(y\) 服从于参数为 \(n=1\) 和 \(p=θ\) 的二项分布。
(2)Kruschke 图表示法
上述模型还可以表示成 Kruschke 图的形式:
图1.5 抛硬币示例的 Kruschke 图表示法
图中第一层为先验,中间层为似然,第三层为数据。该图可以反映数据生成的过程:
首先根据第一层的先验生成中间层的 \(θ\) 和似然 ;
然后根据 \(θ\) 和似然生成第三层的数据 \(y\) 。
图中箭头表示变量间的依赖关系,符号 ~
表示变量的随机性。本书中所有 Kruschke 图都是使用 Rasmus Bååth 提供的模板制作的。
1.4.2 如何对后验分布做汇总分析?¶
贝叶斯分析的结果是后验分布,它包含了在给定数据和模型时有关参数的所有信息。从最基础的角度看,将最终的后验分布展示给观众似乎就已经可以了,但通常会同时给出后验分布的一些统计量。例如:
给出后验的均值(或者众数、中位数)以让大家了解后验分布的中心位置
给出标准差以让大家对后验的离散程度和不确定性有大致了解
给出给定概率质量时的中位数区间估计(即该质量两边的质量分布相等)
(1)最高后验密度区间( HPDI )
对后验分布进行汇总分析通常会给出多个类似上述的统计量,而其中一个使用比较频繁的统计量是最高后验密度区间 。我们知道,标准差用于衡量类似正态分布这种对称形式的后验比较合适,但对更一般的分布(如偏态分布),采用标准差却可能会得出误导性结论。此时,可以采用 最高后验密度区间(Highest Posterior Density Interval,HPDI)
做衡量。
HPDI
指包含一定比例概率质量的最小区间,常见的比例包括 95% HPDI
或 50% HPDI
等。如果说某个分析的 95% HPDI
是 [2,5],其含义一般是指:根据模型和数据,参数位于 [2,5] 的概率是 0.95。
Note
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解释,以至于人们经常会将频率学派中的置信区间与贝叶斯方法中的可信区间弄混淆。如果你对频率学派比较熟悉,请注意这两种区间的区别。贝叶斯学派告诉我们的是 “参数取值区间的概率” ,这在频率学派的框架中是不可能的,因为频率学派中的参数是确切值,频率学派的置信区间只包含参数的确切取值。在继续深入前需要注意:选择 95%
还是 50%
作为 HPDI
的概率质量比例只是约定俗成的值,并没有特殊的原因。你完全可以选用比例为 91.37%
的 HPDI
,究竟选择多大比例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后验的图形化表示工具
ArviZ
是一个 Python
包,用于贝叶斯模型的探索性数据分析。ArviZ
有许多函数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后验结果,例如,az.plot_posterior
可以用来生成具有平均值
和 HPDI
标识的后验分布曲线图。在下例中,我们以贝塔分布生成的随机样本作为假想的后验分布样本,来展示其汇总分析的图形化方法。注意图中数据汇总的 HPDI
为 94%
。ArviZ
每次计算和报告 HPDI
时,默认情况下采用 94% HPDI
。可通过向 trusted_interval
参数传递新值来更改此设置。
np.random.seed(1)
az.plot_posterior({'θ':stats.beta.rvs(5, 11, size=1000)})
图 1.6 后验分布的图形化分析和展示
1.5 后验预测检验¶
获取特定模型的后验分布后,可以用来模拟生成基于该分布的新数据。这有助于评估模型是否提供了有效预测,以对未来事件进行推断。这些模拟可用于多种目的,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对比观测数据和模拟数据的核密度估计值,来检验模拟数据是否与观测数据相似。在评估模型是否与数据生成机制有较好拟合时,需要更正式的后验预测检验方法。任何依赖于参数的统计或差异都可用于后验预测检验。这与先验预测检验的使用方式类似,但在对比观测数据和模拟数据时要更加严苛。
(1) 后验预测分布¶
贝叶斯方法的一个优势是:一旦得到了后验分布 \(p(\theta|y)\) ,就可根据该后验生成未来的数据 \(\hat y\) ,即用来做后验预测。后验预测的本质是基于后验分布 \(p(\theta \mid y)\) ,求概率分布 \(p(\hat y \mid \theta)\) ,其中每一个可能的 \(\hat y\) , 其概率均来自于对后验分布的边缘化(即求期望或平均值)。
从概念和计算上,我们将此积分 1.17 近似为迭代的两步过程:
第一步,从后验 \(p(\theta|y)\) 取样 \(\theta\) 值;
第二步,将 \(\theta\) 值馈给似然,获得一个数据点 \(\hat y\) 。
请注意该过程如何组合两个不确定性来源:(1)参数的不确定性(由后验捕获);(2)采样的不确定性(由似然捕获)。
(2)后验预测检查¶
当需要进行预测时,可以根据上面两个过程获得预测。当然,也可以用其来比较观测数据和预测数据,进而对模型做出评判,以找出两组数据间的差异,此即为后验预测检验,检验的主要目标是两者的一致性。
生成数据和观测数据应该看起来差不多,否则有可能是建模出了问题或者输入数据到模型时出了问题。不过就算没有出错,两个集合仍然可能出现不同。尝试去理解其中的偏差有助于改进模型,或者至少能知道模型的极限。
即使不知道如何改进模型,能够理解模型或数据捕获(或未能捕获)的问题也非常有价值。模型也许能够捕获到均值但无法预测异常值,这或许是个问题,但当我们只关心均值时,模型还是可用的。
换句话说,通常贝叶斯统计分析的总体目标不是宣布某个模型是错误的,而是想了解模型哪一部分是可信的,并尝试检验该模型是否适合特定目的。一个人对一个模型有多大信心,在不同学科间肯定不一样。物理学可以使用高级理论在高度受控条件下研究系统,因此模型通常被视为对现实的很好描述;而其他学科研究复杂的、难以孤立的系统时,模型常具有较弱认识论地位。尽管如此,无论从事哪个学科,都应始终对模型做检验,后验预测检查和探索性数据分析的想法是检验模型的好方法。
1.6 总结¶
我们的贝叶斯之旅首先围绕统计建模、概率论和贝叶斯定理做了一些简短讨论,然后用抛硬币的例子介绍了贝叶斯建模和数据分析,借用该经典示例传达了贝叶斯统计中的一些重要思想,比如用概率分布构建模型并用概率分布表示不确定性。此外我们尝试揭示了如何选择先验,并将其与数据分析中的一些其他问题置于同等地位(怎么选择似然,为什么要解决该问题等)。本章最后讨论了如何解释和报告贝叶斯分析的结果。我们对贝叶斯分析的一些主要方面做了简要总结,后面还会重新回顾这些内容,从而充分理解和吸收,并为后面理解更高级的内容打下基础。
下图以渡边住友的工作流程为基础,总结本章所述的贝叶斯工作流程:
图1.7
我们假设存在一个总体未知的真分布,从该分布中可以通过实验、调查、观察或模拟获得有限样本。为了从真分布中学到一些东西,假设我们只观察到一个样本,建立了一个概率模型。概率模型由两个部分组成:先验和似然。我们使用模型和样本进行贝叶斯推断,得到一个后验分布;该分布封装了给定模型和数据的所有关于问题的信息。从贝叶斯角度来看,后验分布是主要感兴趣的对象,其他一切都是从它衍生出来的,包括以后验预测分布形式表达的预测结果。
由于后验分布(以及由此得出的任何其他量)是模型和数据的结果,因此贝叶斯推断的可用性受到模型和数据质量的限制。评估模型的一种方法是将后验预测分布与之前获得的有限样本进行比较。请注意,后验分布是模型中参数的分布(以观测样本为条件),而后验预测分布是预测样本的分布(在后验分布上边缘化或求平均值)。模型验证过程至关重要,不是因为想要确保拥有正确模型,而是因为我们知道几乎从来没有正确的模型。我们检查模型以评估它们在特定上下文中是否足够有用,如果不是,则深入了解如何改进它们。
在本章中,我们简要总结了进行贝叶斯数据分析的主要方面。在本书的其余部分,我们将重新审视这些想法,以便真正吸收它们,并将它们用作更高级概念的脚手架。在下一章中,我们将介绍 PyMC3
,这是一个用于贝叶斯建模和概率机器学习的 Python
库,以及 ArviZ
,它是一个用于贝叶斯模型探索性分析的 Python
库。
1.7 习题¶
我们尚不清楚大脑是如何运作的,是按照贝叶斯方式?还是类似贝叶斯的某种方式?又或许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某种启发式的方式?不管如何,我们至少知道自己是通过数据、例子和练习来学习的,尽管你可能对此有不同的意见,不过我仍然强烈建议你完成以下练习。